距离“单独二孩”政策实行已有十年,虽然政策已放宽至“全面三孩”,但中国的出生人口连续多年下降。近些年的出生人口数据中,二孩占比都在40%左右徘徊,地方的补贴政策也有不少指向二孩、三孩家庭。那么,在生育意愿低迷的当下,是谁在生育二孩?
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分析认为,二孩夫妇的经济条件与一孩夫妇不存在明显差别,这意味着在经济条件之外,还存在对二孩生育影响更大的因素:男孩偏好。
该研究来自广西师范大学讲席教授、南京大学特聘教授风笑天团队。研究基于对1897名二孩父母(含三孩、四孩)、609名一孩父母的调查,分析其生育情况和社会特征,以回答2014—2023年城市中“哪些人在生育二孩”。
从政策角度看,“单独二孩”实行于2014年,即允许至少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生育两个子女。2016年,政策放宽为“全面二孩”,即不再要求父母是否为独生子女。研究发现,两方均非独生子女的“双非父母”,是二孩生育的主力军,占比达到了70%。作者认为,这也从侧面反映,真正对二孩出生率提高起作用的是“全面二孩”政策。
就家庭情况而言,二孩父母也在文化程度、职业和单位特征、城乡户籍等指标上于一孩父母有所不同。有意思的是,虽然养育孩子的经济负担和家庭的经济情况被视作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但此次调查发现,二孩父母和一孩父母的客观收入差异并不显著,而两类父母主观报告的家庭经济情况,更是“出奇地一致”。
“从两种不同的测量方式所得到的结果来看,两类父母的经济条件高度一致。从这一结果可得出的推论就是:经济因素或许并不是决定育龄人群生不生二孩的关键因素。”作者分析,“在经济条件之外,还有对二孩生育影响更大的因素。”
至此,作者将视角对准文化影响。研究发现,一孩父母的孩子性别比例为男高女低,二孩父母所生育的一孩中,性别分布反而是女高男低。从数据看,一孩父母所生育的孩子中,性别比为128.3%,二孩父母所生育一孩中,性别比则仅为88.3%,整整低了40个百分点。
作者分析,“有一部分人或许的确是因为第一孩是女孩的缘故而选择生育二孩,即‘男孩偏好’是一孩育龄人群希望生育第二个孩子的重要原因。”
二孩政策后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现象也在一些地区得到证实。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和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篇文章,基于通过全国妇幼卫生调查制度中《住院分娩情况月报表》,获得该省所有助产机构活产儿数量及性别信息。分析显示,2014年江西全省出生性别比为114.38,2015年降至110.71,此后逐年上升,2020年达116.66,“二孩政策未能有效改善性别结构,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过,另一项来自昆山市的研究则显示,当地出生性别比由 2013年的115.58逐年下降到2022年的108.23,逐渐回归正常阈值区间。
回顾历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国内的出生性别比确有回升趋势。2019-2022年公报的数据依次是,110.14、110.46、110.9、 111.1,也就是说每年出生的男孩数量在增加。而在2018年公报中,官方的口径还是“性别比继续稳步下降”。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风笑天团队的调查还发现,母亲生育一孩的年龄集中在24—31岁,而生育二孩的年龄上涨,集中在28—37岁。同时,二孩母亲中,有30.1%为35岁及以上的高龄生育,即平均10个二孩母亲中,就有3个属于高龄产妇。相比之下,一孩母亲中的高龄产妇占比仅为7.4%。
采写:南都记者宋承翰 发自北京中国a股可以加杠杆